770億的NBA轉播大戲,從解說席開打
「我剛跟NBC聊過,今年的全明星賽確實要設置單挑環(huán)節(jié)?!?/p>
在前NBA球員阿里納斯的最新一期播客中,作為嘉賓的麥迪透露道?!肝铱赡懿辉撨@么早公開說的,抱歉了NBC?!?/p>
圖源:SBJ
這期播客上線幾天前,麥迪剛剛在NBC的新賽季宣傳片中以官方評述員的身份亮相。
剛剛「入職」便爆東家的料,這種做法屬實不妥,但作為全新天價轉播合同的主要玩家之一,NBC這時候正忙著籌備自己的回歸首秀賽季,大概率沒工夫因為這點小插曲跟自己親手請來的嘉賓鬧矛盾。
2025-26NBA賽季是770億美元新轉播合同生效的第一年
事實上,隨著NBA徹底走向七百億的時代,新賽季轉播合同的三家巨頭迪士尼、Comcast和亞馬遜如今都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:
怎么將每年高達數(shù)十億美元的投入,轉化成觀眾的注意力和用戶的訂閱數(shù),再轉化成廣告報價?
三大巨頭的答案出奇一致:在媒體席上屯「超巨」。
先看NBC這邊。幾天前官宣的先導片中,和麥迪一同出鏡的還有安東尼、卡特、克勞福德、格蘭特·希爾以及雷吉·米勒。
再加上今年早些時候官宣的王炸飛行嘉賓喬丹,當這些歷史級別的得分手,伴隨著那段曾讓無數(shù)球迷血脈僨張的NBC經(jīng)典旋律逐一亮相,很難不讓人期待他們在麥克風前的表現(xiàn)。
圖源:FOS
相比NBC的懷舊打法,另一個新玩家Amazon打出的則是「多元+潮流」的牌,評述員陣容包含但不限于韋德、納什、諾維茨基、格里芬,以及坎蒂絲·帕克。
既有總冠軍和MVP坐鎮(zhèn),又有諾維茨基這樣的國際化代表,更有帕克這樣女籃球星的跨界加入,堅定站在「掐線運動」浪潮最中央的Amazon,顯然已經(jīng)準備好靠社媒話題,把體育內容推向更廣的文化場景。
圖源:FOS
最后,相較于以上兩個初次登場或者缺席已久的玩家來說,陪伴NBA從電視時代走向社媒時代的迪士尼,卻是這場搶人大戰(zhàn)中最不積極的一個。
從上賽季的媒體陣容來看,ESPN仍將擁有杰弗森、帕金斯、鮑勃·邁爾斯等擁有內部視角的評論員。
而他們不加入這場搶人大戰(zhàn)的底氣,則來自于其他方面。
比如出口就是熱搜的Stephen.A;比如Shams和Brian Winhorst所領銜的「Insider」團隊;再比如造就了無數(shù)名場面的準名人堂媒體人麥克·布林(Mike Breen)。
哪一條單拎出來,都是王炸。
值得一提的是,TNT曾經(jīng)的王牌解說員凱文·哈蘭(Kevin Harlan)和伊恩·伊戈爾(Ian Eagle)將在新賽季加入Amazon;
NBC的解說團隊則由資深奧運會解說麥克·提瑞克(Mike Tirico),以及伊恩·伊戈爾的兒子諾阿·伊戈爾(Noah Eagle)領銜,也算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圖源:The Ringer
說完媒體人陣容,我們也借這個機會來看看三家轉播商各自手里的硬資產(chǎn)——賽程。
新合同中,迪士尼依舊握住了頂級資源,ESPN和ABC加起來每年大約會轉播112場比賽。除了最具價值的NBA總決賽以外,還有80場常規(guī)賽,覆蓋周三、周六和周日(NFL賽季結束前),再加上季后賽前兩輪,以及部分年份分區(qū)決賽的轉播權。
除此之外,Disney還保留了選秀大會和夏季聯(lián)賽的一半場次,確保了其內容的完整度。
Comcast是場次最多的轉播商,旗下的NBC和流媒體平臺Peacock合計每年擁有約128場比賽。其中,常規(guī)賽多達100場,覆蓋周一、周二和周日(NFL賽季結束后)。
與此同時,加上全明星周末、季后賽前兩輪其中一半比賽,憑借數(shù)量優(yōu)勢與核心時段,Comcast幾乎完整接管了過去華納兄弟的主要NBA資源。
Amazon手里的賽程則更有新時代特色。每年轉播約92場比賽,其中包括擁有獨家轉播權的NBA杯、附加賽、以及部分季后賽前兩輪和大部分分區(qū)決賽,明顯更偏向新興賽事與數(shù)字化消費場景。
不過,注意力碎片化的時代,僅靠比賽內容難以留住觀眾,除了轉播資源以外,報道內容才是那個能讓你找到生命力的變量,是重中之重。
資深解說員Doris Burke將在新賽季被ESPN降職,其在去年季后賽的部分言論曾引發(fā)爭議
及時的評述與解說金句,本身就是一種內容IP,適合在社媒上進行放大和再傳播。而當這個買賣延續(xù)十余年、價值高達數(shù)百億美元時,不同平臺自然也會著力塑造屬于自己的品牌調性。
ESPN強調專業(yè)性,捎帶著美國人最愛的「hot take」;NBC依托情懷與經(jīng)典,承接傳統(tǒng);Amazon則突出潮流與多元,力求開辟新的場景,賽季還沒開始,幾位牌手定下的基調,就已經(jīng)再清晰不過。
再進一步來看,轉播合同的周期很長,但解說員與評論員的個人合同卻未必如此。
未來出現(xiàn)類似球員市場的「媒體自由市場」,解說與評論也像球員一樣頻繁流動,成為平臺間競爭的新戰(zhàn)場,或許也并非沒有可能。
再次感嘆職業(yè)體育的美妙。